|
||
时值初冬,朔风劲吹,辽沈大地上却涌动着聚势向“新”的热潮。
走进沈阳,在沈鼓集团转子车间,机器嗡鸣,刀头在程序驱动下精准移动。数控铣工组组长王群熟练地打开MES(制造管理系统),对照高清电子图纸,在数控机床上调整参数,开始新一轮的生产工作。
沈鼓集团转子车间副主任于晃说,通过数字化改造,自主设计的沈鼓智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对人、机、料等生产数据的线上管控,每年可节约纸张190余万张。以往生产制造环节需要打印的工艺指令单和图纸,现在都通过MES进行分发,不仅清晰度高、可无损放大,还能将任务实时分配至每一台设备,大大提高了效率。
转向大连,在大连亚明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压铸车间入口的智能中枢屏幕上,深蓝色数据流与三维模型实时跃动,机械状态、模具温度、生产流程、AGV(智能物流配送)轨迹乃至每个零件的质检状态都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实时投射,操作人员不再需要“抄表盯梢”,系统会自动预警、调整参数并全链条可追溯。
如今,在这家传统制造企业超7万平方米的厂房里,40余套全自动压铸单元、1300余台加工及检测设备24小时运转,而现场的工作人员却不足50人。
这些辽宁传统制造企业注入“数智”基因的典型“小场景”,共同描摹出辽宁制造向“辽宁智造”迈进的“大场面”。
在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下,实施智改数转(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释放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放大叠加倍增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辽宁也在加速迈向“数字蝶变”。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数据资源优势,聚焦工业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加快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大规模普及应用,以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组数据能够直观体现辽宁制造业转型成效。截至今年9月底,衡量地区制造业数字化水平的两个重要指标,辽宁均位居全国前列: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4.8%,位列全国第13位,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8.5%,位列全国第10位。
放大智改数转效应,需要夯实新型基础设施这一“数字底座”。
走进沈阳市沈北新区中国移动(沈阳)数据中心,宽敞明亮的机房内,高大的黑色机柜整齐排列,科技感扑面而来,服务器指示灯交替闪烁,正为社会数字经济运行提供充足算力,为数据在云端高速“奔跑”助力。
近年来,一座座像中国移动(沈阳)数据中心这样的算力基础设施如星火燎原,我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愈发坚实。截至2025年9月,全省累计开通5G基站14.7万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40个,居全国第三位;东北唯一的区块链“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投入使用,骨干节点上线3个。全省基本形成多层次、系统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累计打造112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其中鞍钢“羽嘉”、大连航天新长征大道“长征云”获评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东北地区“零”的突破。沈阳、大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我省成为唯一拥有“双国智牌照”省份。
“智改数转”如同新苗破土,唯有在政策扶持、技术赋能与生态协同的“阳光雨露”滋养下,方能根深叶茂、茁壮成林。
我省持续优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生态。为破解企业“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不愿转”等问题,我省遴选确定20家深耕各产业集群、专业性强的服务商提供服务,建设两个国家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举办七届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大会传递出前沿的技术、先进的理念,为辽宁广大工业企业带来“数”“智”启蒙,而辽宁丰富的工业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也助力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成为新兴产业。不仅如此,我省还举办了企业大会数字化转型专题交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接交流等活动,通过政策宣讲、企业对接、技术推介等,推动供需双方精准深入对接,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
车间无声,数据奔流;智能驱动,高效运转。辽宁制造正不断夯实数字基底,注入“数智”基因,在新赛道上加“数”奔跑。
| 附件下载 |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5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