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关于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分型分类精准帮扶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第13030225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08-29 09:20:17
- 编辑:省工信厅管理员
- 来源:办公室
毛雪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分型分类精准帮扶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根据您提出的问题建议,结合省科技厅、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的协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完善政策体系,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一是优化政策法规体系。修订《辽宁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出台《中共辽宁省委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印发《辽宁省2024年“一起益企”中小微企业服务行动实施方案》,制定《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工作方案》,印发《2024年辽宁省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要点》等政策文件,在全省形成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工作合力。
二是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开展发展环境评估工作。配合省发改委做好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有关工作。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调研企业100余家,宣贯解读惠企政策,了解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现场解答企业疑惑,听取企业对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的意见建议,共同研究探索推动我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三是推动惠企政策直达企业。对专精特新企业“免申即享”奖补资金、小巨人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资金和重点小巨人奖补资金直接拨付企业。共有323家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获得奖补资金1.9亿元(包括大连)。
二、坚持梯度培育,引导中小企业提质增效
一是加大“小升规”培育。建立“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动态监测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一对一服务,对存在“退规”风险的企业重点帮扶,对新进规上企业给予资金奖励。2024年共组织2338家企业入库培育,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320家,对855家企业拨付升规奖励资金8550万元。
二是开展“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强化“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规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程序,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2024年新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92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0家,11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复核;向工信部推荐20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34家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4家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复核企业进入公示名单。
三是突出创新引领,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向工信部、财政部推荐盘锦市成为第二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申报城市,获得奖补资金7000万元;指导沈阳、大连两市做好第一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总结相关工作;组织数字化服务机构深入企业开展业务培训和数字化诊断,加强资金引导,破解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不愿转”难题。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联合省教育厅开展第二届辽宁“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通过举办高校成果对接会、校企会客厅等形式,举办活动44场,推动全省百所高校科研人员对接350家企专精特新业,校企签约24项,合同金额1800万元。
三、推进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积极搭建融资担保服务平台,缓解企业融资难题。通过“创新积分制”为科技企业精准画像。推动银行机构研发特色信贷产品。支持盛京银行推出“辽科贷”“辽知贷”等辽系列产品,专项支持民营、小徽企业发展。截至2024年末,“辽”系列信贷产品累计投放175.8亿元,服务地方企业1504户。成立辽宁省“专精特新”资本市场公益服务团。组织召开专精特新企业产融对接会议2次,开展“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活动3场。召开辽宁省企业大会银企对接活动专场,20个重点项目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达成融资意向超过100亿元。举办辽宁首届产投融合发展大会。2024年,邀请百余家国内头部创投机构齐聚辽宁,集中推介重点融资项目200个、释放融资需求124亿元,其中112个融资项目受到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投资机构的关注及对接。辽粤科创发展母基金(基金设立规模30亿元)、湖南达晨财智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基金设立规模22.1亿元)2只基金完成注册落地。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工作,共对符合条件的136户“小巨人”企业予以流动贷款贴息补助,拨付资金3303.26万元,支持流贷642笔,撬动资金38.74亿元,有效缓解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局面。发挥融资担保机构的增信功能,印发《辽宁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尽职免责工作指引(试行)》,激发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敢担、愿担、能担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发挥好省担保集团带动作用和科技担保公司功能。多次召开省科技担保公司座谈会,引导其创新产品与服务,提升担保服务水平。2024年,五市科技担保公司新增担保业务规模99亿元,同比增长34%。
二是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壮大中小企业。在推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基础上,引导上市后备企业用好北交所增量发展机遇期和境外上市渠道,力争尽快实现上市。2024年,全省新增新三板挂牌公司9家,新增辅导备案企业6家,新增上市后备企业140家,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库达470家。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塔基”的功能,推动北方实验室等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利用三板、四板“绿色通道”机制,快速实现新三板挂牌。推动创新债券产品的应用推广。2024年我省新增科创债融资82亿元、绿色债融资41.05亿元。成功推动沈阳软件园REITs项目、拓源集团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成为东北地区首单被正式受理的公募REITs产品、首单成功发行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
三是持续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公布126家辽宁省优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名单,其中优质服务商69家,示范平台32家,示范基地25家。设立科技金融服务驿站,整合创投、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全量金融资源,构建“创业投资+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科技服务”的科技金融服务链,围绕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一站办理”科技金融服务,形成金融服务科技型企业发展长效机制。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已与20余家金融机构完成系统专线直连,实现“银企在线互动、征信一键查询、业务线上办理”;归集14类公共数据,发布金融产品388项,注册企业5.4万户,历年累计解决融资需求1485亿元。建设全省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法规、行业动态、技术成果等信息服务加快“两城一园”建设,谋划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推进辽宁实验室高水平建设运行。推动科技资源集聚与开放共享,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服务。推动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等创新主体发展。
四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搭建创业辅导服务平台。举办第九届“创客中国”辽宁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高端装备制造全国赛”,为中小企业提供项目路演、资本对接、技术合作等机会。组织企业参加第十九届中博会,以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择优选取30户企业组成辽宁展团。组织开展辽宁企业创新产品目录申报,发布了《辽宁省专精特新企业宣传手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五是积极搭建人才培训服务平台。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支持科技领军人才牵头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引导企业青年科技人才参与省重大科技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人才、服务等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帮扶与发展并举,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多措并举,加快推动我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打好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一是聚焦政策惠企,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免申即享”奖补资金和“小升规”奖励政策。落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轻企业负担。组织开展重点小巨人企业绩效评估工作,争取工信部年度奖补资金支持。落实工信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引导担保机构在国家平台上申报担保业务,争取奖补资金支持。二是聚焦服务益企,增强发展活力。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形成多部门横向协同、省市县纵向联动的工作合力。发挥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网络作用,优化PC端和微信公众号移动端功能,打造找政策、找服务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发挥遴选的优质服务机构作用,引导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平台、示范基地扩大服务覆盖面,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三是聚焦创新兴企,提升企业内生动力。推动创新研发及产业化,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工艺及核心装备“揭榜”攻关,在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掌握核心技术、锻造关键产品。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合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和契约关系,开展“千校万企”伙伴行动和“百场万企”对接活动,加强对接合作与交流。举办“创客中国”辽宁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提高企业和创客的参与度,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四是聚焦数字益企,提升专精特新企业补链强链能力。围绕重点产业集群链主企业开展供需对接活动,引导具备配套能力的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为企业提供增进信息交流、寻找拓展商机的渠道,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加强省内中小企业与国内外企业对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组织有关城市申报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充分发挥获得奖补资金支持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的作用,打造一批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小快轻准”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典型模式,助力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联系人:高邦乔
联系电话:024-86894192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5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