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关于促进制造业发展智能制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的建议》(第0411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08-29 09:20:01
- 编辑: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管理员
- 来源:办公室
寇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制造业发展智能制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智能制造技术革新,应用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作业”的建议
一是推动企业应用智能装备。使用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支持工业企业购置工业机器人、机械臂、AGV小车,以及MES、ERP、PLM等工业软件,加快“机器换人”,普及应用工业软件,支持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项目。二是启动高端装备用金属材料等科技重大专项,实施重点研发项目,与央企等领军企业设立联合计划,支持重点单位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力建设辽宁实验室,实行科研经费全面“包干制”等创新制度,集聚科研人员698人,两院院士18人,建设研发应用平台10个,实施自主可研项目72项。组建由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力量当“群主”的重点实验室群20个,集聚科技和服务机构千余家,与693家重点企业开展对接合作,推动“双群”互动。三是鼓励企业开展智能机器人研发和创新。布局建设“辽宁大连轨道交通装备中试平台”“辽宁沈阳智能机器人中试平台”等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发布中试服务事项,加速推进科技成果验证熟化转化与产业化。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支持高校、院所专家与企业结对子,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下一步,一是抓好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推动相关全国重点实验室、辽宁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进一步发挥作用。进一步发挥省相关重点实验室群作用,强化科研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的对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二是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积极组织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推动制造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及创新产品研制。三是提升相关中试基地能力,搭建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促进成果转化落地。深入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更好解决企业技术需求和人才难题。
二、关于“优化新质生产力的智能制造生产流程”“促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是丰富智能制造供给资源。遴选确定西门子、移动、联通等20家优质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作为全省22个产业集群的主要合作对象,推动服务商入企服务诊断,形成各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路径和解决方案。累计征集服务商相关产品380个,打造典型应用场景110多个。累计研发150余项智能制造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在机器视觉、人机交互、水下智能装备及工业数字化控制系统等领域形成了相对优势,如东北大学“基于云边端协同的工业自组网安全风险管控系统”等工业互联网类产品服务,涉及基础元器件、软件多个类别。开发落地人工智能大模型10个,涉及智能制造、智慧医疗、化工设计等多个领域,其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布的智能化工大模型,为推动化工研发新范式建立和化工工业软件国产自主化奠定了重要基础。东北大学钢铁全流程数字孪生与智能制造系统等13个项目获评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二是开展撮合对接。举办2025企业大会数字化转型专题交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接交流、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等活动,通过政策宣讲、企业对接、技术推介等工作,进一步汇聚各方,凝聚共识,加快智能制造系统及解决方案推广应用。三是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作。累计培育104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鞍钢“羽嘉”、航天新长征大道“长征云”2个平台入选工信部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东北地区“零”突破。四是推进产业大脑建设。遴选确定我省第一批产业大脑培育库入库项目共10个。其中,鞍钢集团建设的高品质钢铁材料产业大脑,由鞍钢集团“羽嘉”国家级双跨平台和辽宁移动“辽企慧”平台整合而成,目前共汇聚全省1635家钢铁上下游企业,通过“集销、集采、集产、集运、集管”模式,让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降低10%,生产效率提高15%。
下一步,构建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标准体系“三位一体”工作体系,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以石化、冶金、装备等重点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围绕场景需求驱动技术研发,重点研究行业大模型以及大模型相关技术的行业应用,打造一批典型智能化场景案例。推动服务商为更多企业提供评估诊断服务,打造推广更多典型产品和解决方案。滚动推进10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金融服务等领域开发更多应用,扩大服务企业范围。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大会等平台,展示智能制造领域最新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场景,促进企业间对接交流,推动更多企业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形成智能制造发展生态。
三、关于“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的建议
一是实施辽宁省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鼓励企业按照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和领航级智能工厂开展梯度建设。普及推广基础级智能工厂,鼓励制造业企业以数字化车间为着力点,参考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结果制定智能工厂建设提升计划,部署必要的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加快生产过程改造升级。规模建设先进级智能工厂,鼓励基础级智能工厂推动生产、管理等重点环节集成互通和协同管控,向先进级智能工厂升级。择优打造卓越级智能工厂,鼓励先进级智能工厂推进制造各环节集成贯通和综合优化,向卓越级智能工厂跃升。探索培育领航级智能工厂,鼓励卓越级智能工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深度应用,探索未来制造模式,向领航级智能工厂迈进。二是推动企业通过智能制造评估评价公共服务平台,依据国家标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开展智能制造评估评价,截至目前,共推动1800余家企业开展评估。三是赴华晨宝马、米其林轮胎、沈鼓集团、三一重装、特变电工、北方重工等企业调研,解读智能工厂梯度培育政策,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以及灯塔工厂。组织召开卓越级智能工厂座谈会,邀请中国信通院智能工厂领域权威专家讲解领航级、卓越级智能工厂申报要点,15家重点企业参会。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培育基础级智能工厂286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8家、卓越级智能工厂8家。
下一步,以场景化推进为抓手,支持制造业企业结合发展实际和转型需求,分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和领航级四个层级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通过五到十年持续培育,推动基础级智能工厂大面积普及,规模化建设一批区域行业领先的先进级智能工厂,择优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卓越级智能工厂,探索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航级智能工厂,带动一批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和标准应用突破,加速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培育形成一批未来制造模式,推动研发范式、生产方式、服务体系和组织架构变革创新。
四、关于“加强新质生产力的智能制造人才培育”的建议
一是优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内涵,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2024-2027年)》《辽宁省深入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8年)》等文件精神,支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高校紧密将制造业与人工智能的社会需求,持续优化专业设置,优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以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相关专业建设。二是支持编著人工智能+高质量教材。瞄准人工智能发展前沿,支持高校组织名师名家编著一批“人工智能+”高质量教材,包括通用性强、通俗易懂的科普性教材以及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制造业领域的“人工智能+”交叉型教材。三是开展智能制造创新体验中心、实训基地建设。遴选营口自贸区工业互联网数字赋能中心等11家省级智能制造创新体验中心建设,通过沙盘、模型等方式,搭建智能制造在各行应用的典型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促进企业“看样学样”,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遴选沈阳工学院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等27家省级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探索政产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激发地方、学校、协会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育人模式成熟落地,加快建设数字技术领域人才培训中心和创新高地。四是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据统计,“十四五”以来(2021年至2025年2月),全省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较“十三五”时期增长2.9倍;高技术制造业利用外资较“十三五”时期增长4.7倍。五是严格落实《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新版负面清单全面取消了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要围绕我省万亿级产业基地和重点产业集群,进一步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下一步,一是推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支持高校将人工智能融入“新工科”专业建设要求,为制造业相关专业学生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包括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程、“人工智能+X”交叉课程等,形成覆盖全面、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二是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充分发挥高级别双边会议平台作用,高水平打造中国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夏季达沃斯论坛等高层次对外开放平台,积极参与投洽会、进博会等国际性展洽活动,吸引更多高技术产业跨国公司访辽考察,扩大对辽投资力度,奋力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三是加大开放举措宣介和外企服务力度。通过外资企业座谈会等平台向外资企业持续解读好我省稳经济、扩开放、引外资的各项举措。加大外企服务保障力度,切实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让更多高技术产业跨国公司分享投资辽宁机遇,并安心在辽长期经营发展。
联系人:张诗蕾
联系电话:024-86913469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5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