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关于加快推进我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13030377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08-29 09:10:34
  • 编辑: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管理员
  • 来源:办公室

金莉委员:

  《关于加快推进我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提案全面分析了我省人工智能产业总体情况,从促进关键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夯实人工智能底座等多维度提出了极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我们深受启发,将认真吸纳。现结合部门职能,综合沈阳、大连及相关省直部门的会办意见,就提案内容答复如下: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驱动力,其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辽宁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人工智能的决策部署,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取得显著成效。辽宁已建立707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514家工业企业进行智能制造评估达到三级及以上水平,8家企业入选工信部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64个场景获评国家级优秀场景。截至2024年底,全省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3.9%,位列全国第13位,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6%,位列全国第10位。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4个,服务企业7.5万家。建立产业大脑培育库,首批10个项目入库。沈阳、大连、盘锦、抚顺获评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我省积极推动科技与产业“双螺旋”发展,在需求预测、产品设计、智能分拣、设备健康管理、机器视觉质量检测、智能决策、数字孪生等领域形成广泛的应用场景。

  (二)持续布局完善网络基础设施

  我省作为东北地区的经济与工业中心,网络基础设施布局紧密围绕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核心节点,覆盖全域的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一是建设工业互联网体系。截至2024年底,5G基站13.9万个(全国排名第14位),同比增长30.2%,全省已建成开通5G基站总数突破10万个。截至2025年3月末,每万人5G基站数33.5个,比全国水平(31.2个)高2.3个,排全国第13位。在工业算网体系建设方面,我省拥有国内首个“星火•链网”骨干节点(营口)和东北唯一的“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沈阳),“星火•链网”骨干节点上线3个。我省上线运营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达到40个,数量位居全国第3位,实现全省14个城市及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全覆盖。二是打造重点示范园区。沈阳中德装备园、和平区、沈北新区入选工业互联网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连金普新区华为大连人工智能中心、中国移动超大型数据中心投入使用。同时,我省重点培育了27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开展了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推动工业互联网向产业园区落地普及。

  (三)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

  一是强化科教资源供给。我省科教资源丰富,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科研力量主要有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团队共114个,其中采用大模型研发的院士团队9个,主要研究方向聚焦智能制造、智慧矿山、智慧化工等领域。二是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东北大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在相关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究方面代表国家水平。三是加快大模型研究等前沿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领域研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的基于知识图谱和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化学工程师”,构建首个化工领域知识图谱,训练首个化工领域大模型,获批成为联合基金类项目。东软集团采用自主可控技术架构进行设计研发的领智大语言模型,主要为面向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行业应用的基础模型,具有流畅的自然语言生成和理解能力、极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现已应用于医疗、医保、社保、政务等领域。同时,我省在自然语言处理等前瞻性基础研究方面也成效显著。大连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大连研究院通过与信华信等企业开展合作,从软件开发领域数据集提取出数据,训练软件开发大模型,提高生成式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在软件开发领域的应用能力,破解了代码生成、代码补全、多语言注释翻译、业务需求理解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四)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发展,构建以沈阳、大连为核心,其他地区特色差异化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格局。2024年,我省人工智能相关产业领域产值达440亿元。沈阳市智能芯片、智能语音、智能图像、智能器件4个核心产业拥有东软集团、美行科技等企业148家,其中规上企业114家。大连市构建以金普新区、高新园区为主引擎,各地区协同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金普新区以大连数谷为主要承载地,汇集了300余家知名企业和机构。高新园区以英歌石科学城建设为牵引,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按照AI制造、AI海洋等5个细分领域梳理重点企业30余家,与华为云计算公司签署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大连实验室框架合作协议。沈抚示范区鼓励科研院所、企业在示范区设立创新研究院,加速建成数字辽宁•联通赋能算力中心,布局辽宁沈抚数字安全基础设施群,建设国家安全大脑体系辽宁区域节点。鼓励省内其他地市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围绕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领域培育百亿级产业集群。

  (五)加快培育应用场景

  工业领域,鞍钢集团关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建设国内首个选矿“黑灯工厂”,实现从原矿到铁精矿,运输、加工、检测全过程无人操作。沈阳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建成行业内最先进的“灯塔工厂”,打通了采购、运营、生产、质量、物流、库存等环节,实现了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全数字驱动。农业领域,辽宁省乡村振兴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农户模型,构建全省统一的涉农数据资源池以及数据采集、汇聚治理、分析决策等功能系统,推进农业农村数据综合治理和整合共享,促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交通领域,辽宁交投艾特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企业级人工智能研发平台,构建交通行业样本库与模型库,为智能交通产品研发提供支撑。医疗领域,智能预问诊、智能电子病历审核、智能满意度调查、智能患者管理、血管疾病智能监测筛查等在医大一院、盛京医院、省人民医院、大医二院、沈阳四院等多家大医院推广应用。基层医生智能辅助决策、智能随访等技术已在沈阳市铁西区、大东区、于洪区的基层医疗机构投入使用。

  二、下一步工作

  我省将聚焦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培育优势企业与产业生态,拓展多领域融合应用场景,强化政策、资源、要素综合支撑,全面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促进关键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

  依托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优势力量,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方面加强布局,支持大模型研发,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围绕工业智能、通用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及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前沿技术、核心部件等与应用领域技术创新同步开展。构建“实验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化”孵化培育链条。支持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未来产业验证中心、中试平台,提升技术熟化、可靠性验证等转化服务能力。探索数字化中试基地,运用数字孪生等技术赋能中试验证。发挥技术产权交易平台作用,促进未来技术转移扩散。面向综合性和行业类融合应用场景,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推动前沿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二)夯实人工智能底座

  一是优化算力布局。加强算力中心建设统筹,按需推动引导通算、超算、智算、边缘算力等合理梯次布局、融合发展。结合全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算力中心运营情况、网络支撑能力、算力应用水平、绿色能源供给等因素,着力推进算力设施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二是构建新型工业互联网体系。提高5G-A、OTN、50G-PON在工业制造等重点场景接入比例,打造一批示范万兆工厂、万兆园区。扩大“5G+工业互联网”应用规模,持续开展国家5G工厂项目入库,推动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提升算力赋能能力,支持优先使用本地自主算力开展工业大模型、机器人等研发应用。三是提升工业互联网能级。发挥国家级双跨平台引领作用,持续打造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争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落地辽宁,加快二级节点建设,支持企业云化改造,加速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进程。四是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鼓励梯度建设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和领航级智能工厂。培育一批深耕各产业集群、服务能力强的本地服务商。推进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

  (三)加速产业集群提质升级

  一是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加速大盘绿色石化、沈大工业母机、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沈阳航空等国家先进产业集群打造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二是赋能传统产业升级。面向钢铁、菱镁等传统产业领域,围绕钢材检测、废钢分类、矿产资源监管、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等应用场景,推动智能排产调度、柔性化生产制造等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牵引,淘汰低端低效的老旧设备,推动传统制造企业生产线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安全化生产。三是壮大新兴产业发展。面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围绕装备故障分析、精密传感器封装等应用场景,推动人机协同制造、虚拟验证与中试等技术研发应用,鼓励人工智能企业与工业软件、智能制造等企业融通,广泛开放应用场景。

  (四)创新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

  一是发展垂直领域模型。聚焦农业农村、工业、服务业、医疗卫生、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基于行业融合数据集的垂直领域大模型及分场景专用模型培育工作,推广轻量、高效、易部署的中小型模型。二是创新人工智能装备。鼓励智能硬件产品研发应用,支持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等关键零部件发展。加速高端装备推广,支持智能安防设备、智能保育康复产品、智能可穿戴设备、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产品部署。三是支持AI+制造示范企业。支持鞍钢等领军企业开展全流程人工智能赋能建设,打造一批可推广的流程工业典型示范案例。支持大连冰山、沈鼓、微控等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推广“设计—智造—服务”经验,打造一批离散制造人工智能应用典范。建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征集、筛选、发布机制,常态化开展场景需求与技术供给精准对接。

  (五)完善产业融合发展生态

  一是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人工智能领域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产业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一批“人工智能+制造”行业解决方案和产品应用推广。依托沈阳、大连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支持华为联合各地高校、企业等建立市级人工智能赋能中心,构建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原生应用创新生态。二是培育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推动国家级双跨平台、自动化服务企业向人工智能服务升级。发挥华为辽宁区域总部引领作用,支持引进头部人工智能服务企业在辽建立区域总部,带动人工智能服务产业发展。依托中国科学院驻辽机构、东北大学等大院大所科研和场景优势,围绕原材料、消费品、装备等领域培育一批垂直领域大模型供应企业。围绕传感器、高端芯片和CAE等优势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三是建立产业基金支持体系。支持依托现有产业基金,探索建立“集群+基金”运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产业集群投资力度。丰富政策补贴维度,对升级部署5G-A基站、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并打造成标杆示范的项目给予支持,支持围绕工业软件、自主可控解决方案等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针对使用国产算力赋能行业应用的创新主体给予资金支持。

  (六)加快领域人才引育

  一是优化本科专业结构。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2024-2027年)》等文件精神,继续支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高校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持续优化专业设置,修订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高校重点建设数智化方面人才培养急需的专业布点,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打造成为我省优势特色专业。二是推动课程体系建设。推进课程改革创新,结合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设计涵盖基础理论、技术应用、法律规范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发现、汇聚优秀人工智能团队和人才;支持突出成果向课程、教材、课件、案例转化,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健全课程考核评估机制,定期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确保人工智能专业课程的不断优化。三是完善实习实训机制。建立产学研结合项目,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实习实训,支持我省高校与人工智能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建立专业培养、项目培养、“订单式”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实操能力。四是吸纳专业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人工智能重点领域人才和团队来辽创新创业。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培训“下沉”到企业,有序组织工业规上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创新型企业“首席智能官”开展人工智能技术专业培训,鼓励参与HALP、HCIE-AI认证,培养一批具备产业落地经验的人工智能工程师、跨领域解决方案专家和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

  联系人:陈道鹏

  联系电话:024-86892497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5年6月27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