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关于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建议》(第13030236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08-28 15:56:37
- 编辑: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管理员
- 来源:办公室
民建省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建议提案收悉。提案全面分析了我省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方面存在的现状问题,从全面摸底与精准施策,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强化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金融创新等多维度提出了极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我们深受启发,将认真吸纳。现结合部门职能,综合相关省直部门的协办意见,就建议内容答复如下: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驱动力,其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辽宁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人工智能的决策部署,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
一是推动工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辽宁已建立707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514家工业企业进行智能制造评估达到三级及以上水平,8家企业入选工信部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64个场景获评国家级优秀场景。截至2024年底,全省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3.9%,位列全国第13位,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6%,位列全国第10位。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4个,服务企业7.5万家。建立产业大脑培育库,首批10个项目入库。沈阳、大连、盘锦、抚顺获评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二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在需求预测、产品设计、机器视觉质量检测、智能决策等领域形成广泛的应用场景。鞍钢集团关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建设国内首个选矿“黑灯工厂”,实现从原矿到铁精矿,运输、加工、检测全过程无人操作。沈阳三一重装建成行业内最先进的“灯塔工厂”,打通了采购、运营、生产、质量、物流、库存等环节,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全数字驱动。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打造数字化柔性生产线,实现工艺、质量、物料全过程优化控制、智能调度、状态监控,推动了架构物料转运及制造方式的变革。
(二)培育工业应用场景
我省具备完备的工业体系,覆盖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等全链条,人工智能在赋能工业领域的场景丰富。一是打造工业应用场景。征集和遴选全省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626个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场景建设需求。其中,生产制造类467个、经营管理类61个、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类34个。二是推动大模型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部署。重点面向装备、石化、冶金等行业,高度重视大模型的功能性、可靠性及易用性,引导自主可控大模型优先应用,加快推动特色化行业应用大模型落地应用。目前,沈阳、大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发布10个AI大模型重点项目。三是推动省内领军企业人工智能及大模型研发攻关。新松在机器人视觉、环境感知等关键技术上已取得重要突破,其自主研发的中厚板智能焊接机器人系统已成功应用于葛洲坝集团、深中隧道等国家重大工程。东软集团在AI医疗领域自主研发的多模态医疗人工智能平台与辅助诊断系统已覆盖846种常见病,构建了包含96万个医学术语的知识图谱,并在数十家医疗科研及服务机构开展示范应用。
(三)强化创新人才的支撑作用
一是强化科教资源供给。我省科教资源丰富,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科研力量主要有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团队共114个,其中采用大模型研发的院士团队9个,主要研究方向聚焦在智能制造、智慧矿山、智慧化工等领域。二是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东北大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在相关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究方面代表国家水平。三是加快大模型研究等前沿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领域研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的基于知识图谱和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化学工程师”,构建首个化工领域知识图谱,获批成为联合基金类项目。东软集团采用自主可控技术架构进行设计研发的领智大语言模型,主要为面向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行业应用的基础模型,已应用于医疗、医保、社保、政务等领域。
(四)发挥国央企引领带动作用
一是支持企业参与央地合作重大项目。2024年以来,组织开展共链行动、共链工程,围绕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组织“医疗数字化转型升级现场会”、中煤地质总局“地热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中国中车“轨道交通与清洁能源共链行动大会”、中国商飞“大飞机规模化”等活动,组织200余家中央企业、40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用单位4000余名专家参加相关活动,充分发挥央企作用,推动链上企业开展产需对接,加强产业链本地配套,带动地方经济协同发展。 二是搭建“两新”供、需和回收循环利用对接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打造线上数据收集、信息发布、智能推送、撮合交易和信息反馈等应用场景,服务全省企业和驻辽中央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本地化落实落地。赴国务院国资委和通用技术集团开展工作会商,2024年5月举办通用技术集团“工业母机共链行动暨供需对接会”。
(五)全力推进金融服务落实落地
一是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再贷款等金融政策落地落实。持续高频次举办座谈会、金融服务对接活动,推送解读各种专项再贷款政策,通过推介融资项目清单、发放金融产品手册、促成银企合作签约等方式,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召开辽宁省企业大会银企对接活动专场,聚焦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20个重点项目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达成融资意向超过100亿元。以“引金融活水 助推大规模设备更新”为主题举办金融服务对接活动,解读大规模设备更新的再贷款政策、财政贴息政策。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持制造业企业数智融合发展。指导金融机构优化“辽科贷”“辽知贷”等系列产品,实现线上申请、自动审批、随借随还。支持盛京银行陆续推出“辽质贷”“辽股贷”等创新产品,研究推出针对企业数字化改造的“辽数贷”信贷产品。截至2024年末,“辽系列”贷款累计投放175.81亿元,余额96.52亿元,服务地方企业1504户,2024年已投放103.14亿元。
二、下一步工作
我省将围绕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及重点产业集群,以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夯实制造业数转赋智基础,构建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全流程体系,推动重点领域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创新人工智能终端产品应用推广,完善产业融合发展生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持续完善政策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提案答复工作,持续完善政策举措,已梳理国家部委及相关省市出台的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政策文件。赴沈阳、大连等地区的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了深入调研,摸清我省人工智能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工业领域开放场景等情况。分析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状况,总结了产业发展面临的四个长板和四个短板,并提出新形势下我省人工智能发展思路和重点工作任务。目前,正在完善《辽宁省“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全流程、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集群、重点产品和重点地区的发展,提出15项重点任务。
(二)夯实制造业数转赋智基础
一是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工业互联网体系,提高5G-A、OTN、50G-PON在工业制造等重点场景接入比例,打造一批示范万兆工厂、万兆园区。扩大“5G+工业互联网”应用规模,持续开展国家5G工厂项目入库,推动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提升算力赋能能力,支持优先使用本地自主算力开展工业大模型、机器人等研发应用。二是提升工业互联网能级。发挥国家级双跨平台引领作用,打造100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争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落地辽宁,加快40个二级节点建设,支持企业云化改造,加速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进程。三是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鼓励梯度建设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和领航级智能工厂。培育一批深耕各产业集群、服务能力强的本地服务商。推进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
(三)构建制造业全流程智能体矩阵
一是打造制造业全流程智能体。建设高质量工业数据集,推动大模型向智能体演进,打造覆盖制造业全流程的研发设计智能体、中试验证智能体、生产作业智能体、运营管理智能体等智能体矩阵。二是建设重点集群产业大脑。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分行业分批次构建产业大脑。推动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与产业大脑建设单位深入合作,建设高质量公共数据仓、行业数据仓、企业数据仓,打造人工智能垂直领域大模型。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和政府侧、产业侧、企业侧数据互通共享,实现政策精准服务、企业创新变革、集群生态优化。
(四)完善产业融合发展生态
一是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人工智能领域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产业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一批“人工智能+制造”行业解决方案和产品应用推广。依托沈阳、大连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支持华为联合各地高校、企业等建立市级人工智能赋能中心,构建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原生应用创新生态。二是引育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推动国家级双跨平台、自动化服务企业向人工智能服务升级。发挥华为辽宁区域总部引领作用,支持引进头部人工智能服务企业在辽建立区域总部,带动人工智能服务产业发展。依托中国科学院驻辽机构、东北大学等大院大所科研和场景优势,培育一批垂直领域大模型供应企业。围绕传感器、高端芯片和CAE等优势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三是支持AI+制造示范企业。支持鞍钢等领军企业开展全流程人工智能赋能建设,打造一批可推广的流程工业典型示范案例。支持大连冰山、沈鼓、微控等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推广“设计—智造—服务”经验,打造一批离散制造人工智能应用典范。
(五)加大对高端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
一是大力培育数字技术工程师。面向省内在岗或拟从事数字经济领域工作的各类从业人员,以及普通高校全日制毕业学年学生,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二是以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相关专业建设。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等文件精神,支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省内高校紧密将制造业相关专业与人工智能及社会需求结合,持续优化专业设置,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化方向,优化制造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是着力培养储备高层次创新型青年数字人才。加强数字领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新设立流动站、工作站的单位给予15万元奖励。支持博士后围绕企业项目开展科研攻关,放宽企业博士后进站年龄至40岁,对新进入企业工作站或创新实践基地的博士后给予10万元奖励。引导博士后留辽来辽创新创业,对全球排名前200高校博士毕业生,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并留(来)辽工作人员,给予30万元奖励;博士后到企业工作可破格申报或直接认定职称,到中小型科技类企业工作可直接认定副高级职称。四是畅通数字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将数字人才纳入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发布范围,深入实施百万学子留辽来辽行动、“手拉手”以才引才专项行动、“百校千企”人才对接计划,按需精准开展招聘对接活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采取直接考核方式,招聘引进博士、急需紧缺专业硕士毕业生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才;支持事业单位采取特设岗位方式,引进顶尖和急需紧缺数字人才。
(六)发挥央企带动作用和金融支持作用
一是加大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央地合作重大项目及“两新”工作的支持力度,带动企业发挥优势加入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体系。组织辽宁国资国企“拥抱AI”行动,与东北大学、东北国有企业振兴研究院、辽宁数智集团组建人工智能研究院,支持服务全省国资国企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二是发挥金融创新的牵引作用,鼓励和支持设备融资租赁、专项贷款等现代金融服务,扩大设备更新支持的范围,转移或分担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和市场风险,多措并举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促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建立产业基金支持体系。支持依托现有产业基金,探索建立“集群+基金”运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产业集群投资力度。丰富政策补贴维度,对升级部署5G-A基站、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并打造成标杆示范的项目给予支持,支持围绕工业软件、自主可控解决方案等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针对使用国产算力赋能行业应用的创新主体给予资金支持。
(七)激发康养行业市场需求
一是提升智能养老服务能力。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场景集成应用,丰富养老服务种类,优化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养老服务效率。重点推动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智慧养老院,创新互联网+智慧化养老服务。二是开展养老从业人员培训。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强化人工智能产品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开展养老机构管理人员能力培训,开设人工智能等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案在养老机构应用课程,引导养老从业人员了解人工智能,使用人工智能,提高养老服务智能化水平。三是推进智能家庭床位建设。支持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地区为经济困难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包括适老化改造、智能化改造和老年用品三个部分,推动智能产品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拉动更多老年人对智能产品的消费需求。
联系人:陈道鹏
联系电话:024-86892497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5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