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关于数字化新业态助推辽宁省“老字号”装备制造业
转型升级的建议》(第1272号)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3-02-17 11:38:36
  • 编辑:省工信厅管理员
  • 来源:

赵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数字化新业态助推辽宁省“老字号”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收悉,用数字化新业态赋能我省装备制造业,对于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辽宁振兴取得新突破具有重要意义。您的建议契合产业发展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建设性,我们将认真积极吸纳。现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发展数字化制造是增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新优势的必然选择”的建议

  我省高度重视数字化建设。辽宁省委书记张国清多次提到“要充分发挥辽宁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建设数字辽宁 智造强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辽宁振兴,以辽宁振兴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改造升级‘老字号’,就是要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老字号’产业赋能增效,特别是要从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整个链条上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升级”,为我省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们将以此为遵循,加快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二、关于“强化数字经济协同发展顶层设计”的建议

  为扎实推进装备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和服务化,重构生产模式,优化工艺流程,提高服务增值能力,推动制造向“智造”跨越,我厅先后印发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2021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辽宁省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年)(1.0版)》,明确将“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作为改造升级“老字号”部分重点任务。今年,省政府印发了《辽宁省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到2024年,重点推动200条生产线智能化改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智能制造就绪率较2021年提高9个百分点,建成200个数字化车间、200个智能工厂”,并“鼓励企业使用数控机床、焊接机器人、码垛机器人等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系列重要文件为推动我省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提供有力政策支撑。

  三、关于“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建议

  (一)成功举办2021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包括开幕式、主旨报告、14场专题会议、创新成果展等活动,共3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三大运营商、科大讯飞、奇安信、华为、百度、西门子、华晨宝马等国内外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参会参展,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度。会议期间,沈阳举办智能产业峰会、鞍山市举办“数字鞍山 智造强市”机会场景发布会等配套活动,深化对接交流,推动应用落地。

  (二)举办对接交流活动。2021年,组织召开了四次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交流会和三次铁西智能制造伙伴对话活动,1228家制造业企业和服务提供商参会,帮助企业撮合项目198项、应用场景678个。沈阳、大连、锦州、盘锦等市举办对接交流等活动39次,进一步帮助企业撮合对接。今年2月,召开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交流会和铁西智能制造伙伴对话活动软件专场,中软国际、大连华信等200余户省内外企业参会,共同谋划场景、促成项目。

  (三)组织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工作。2021年组织华为、紫光中德、数码大方等服务商为企业开展服务诊断500余次。中国工联院辽宁分院已完成铁西区371家规上工业企业诊断工作。一是开展诊断服务,组织服务商为工业企业制定诊断服务计划,充分了解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二是科学运用诊断结果,帮助企业做好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路线规划,落地实施一批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项目。三是评选优秀诊断服务提供商,综合考虑诊断数量、服务质量、项目转化、两化融合指标提升等情况。对优秀诊断服务提供商,给予奖励补助。

  四、关于“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摸底分析我省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赋能的现状与问题。2021年,我厅对不同规模、不同领域的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集中调研。调研发现,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装备行业各领域得到逐步推广,智能设备已在装备制造企业中有不同程度的应用。CAD、ERP、MES主流软件应用率分别达78.1%、62.9%、33.3%。数字化支撑能力有一定基础,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等正在推进建设。装备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均有不同进展,由于不同行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不同,数字化转型进展情况有较大差异。汽车行业由于整车企业数字化水平高,要求与其配套的零部件企业数字化水平要与整车企业相匹配,汽车行业数字化水平处于行业前列。但数字化转型意识不强、数字化转型基础不牢、转型升级示范引领不够、企业缺乏数字化统筹规划、政策和公共服务缺失仍是制约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问题。

  (二)建立产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等举措,支持自主创新和解决“卡脖子”问题,提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辽宁省制造管理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电子科技高端装备制造专业技术创新中心作用,围绕相关核心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攻关、成果转化与系统软硬件产品产业化,强化制造业数字技术科技支撑。

  (三)推动装备、冶金、石化等主导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一是装备制造业,推进数控机床、重大成套装备等企业加快生产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开展关键技术装备和先进制造工艺集成应用,培育建设细分行业细分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提升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等能力。二是冶金行业,推动企业部署热成像仪、压力传感器、轨迹识别传感器等智能化终端,炼钢工序应用一键式自动炼钢模式,轧制和仓储等工序建设无人或少人值守车间,加快建设涵盖矿山、铁前、焦化、炼铁、炼钢、轧钢等全流程的数字化车间。三是石化行业,支持石油化工企业建设炼化一体化数字工厂,加强原辅料进厂、厂内调配、生产加工、物料迁移、仓储和出厂的智能控制,提高生产全过程的动态跟踪、实时监控和综合调度能力。

  五、关于“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议

  开展全省一体化数据底座建设,按照《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方案》提出的“1+32+N”总体架构,积极推动全省一体化数据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建设。目前已初步完成了《全省一体化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方案,正在对方案进行进一步完善并开展可行性研究,推动项目招标、采购、开发部署、上线运行等相关工作。下一步将依托系统开展数据汇聚、治理、共享和应用等相关工作,对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共享、开放、利用等环节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充分激活各类数据要素潜能,发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全面赋能数字辽宁建设。

  六、关于“加大5G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的建议

  (一)积极推进新型信息基础建设。一是加快5G建设。省发展改革委印发《2021年全省5G通讯网络建设任务》,提出2021年全省建设5G基站2.5万个,并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市,纳入省政府督查考核体系,推动全省5G基站建设。2021年内新建5G基站25300个,截至目前累计建设5G基站5.4万个。二是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扩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和应用规模,截至目前,19个二级节点上线运营,接入企业924家,标识注册量1.6万个。三是推动云计算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华为云平台已累计完成4000余家辽宁企业对接、已支撑3000余家企业上云,企业遍布系统集成、装备制造、金融等十多个行业。截止2021底,企业上云数量9万户,其中工业企业2万户。

  (二)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高水平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一是推进东软集团、辽宁讯飞信息等16家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促进数字化与传统产业制造业深度融合。二是推动航天新长征大道长征云平台等33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高平台服务能力,扩大平台接入企业和设备数量。三是推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辽宁分盟建设,吸引优秀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入,开展撮合对接、诊断服务等活动,分行业分领域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助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

  七、关于“促进数字经济区域特色化发展”的建议

  今年,为贯彻落实做强做大产业集群的工作部署,我们深入研究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方案,研究制定“1+22”实施方案。其中,提出重点支持数控机床、航空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压缩机和制冷装备、菱镁深加工、精细化工、高品质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粮油、畜禽等12个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扶持壮大集成电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软件、工业互联网、机器人及无人机、先进医疗装备、氢能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支持区域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数字赋能增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加快建设3个万亿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级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

  八、关于“加强数字经济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及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激发创新要素活动。一是贯彻落实《关于支持和鼓励高层次人才服务企业的若干措施》。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从加快高端人才集聚、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畅通人才流动、创新企业人才评价、强化工资分配激励、优化人才服务6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措施,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高层次人才服务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动产、学、研三方共同向市场和企业创新需求集聚。二是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实施引才荐才奖励项目。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深入融入制造业产业链,落实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猎头公司、社会组织等中介机构引才荐才奖励政策,提高中介组织引才积极性。

  (二)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一是坚持需求导向,着力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布局结构。组织高校根据发展定位、办学特色、社会需求等,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构建服务数字辽宁 智造强省建设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二是坚持开放合作,加快提升影响力竞争力。支持高校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育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组织培养单位制订联合培养方案,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持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探索分类建立东北高校协作平台,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支持高校建设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和学术组织,深化学术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加强新型智库建设。一是围绕服务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依托省内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和智力资源,立项建设高校新型智库。组建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联盟,促进智库学科间、行业间、领域间、区域间跨界融合和交流合作,以“大兵团协同作战”的全新模式有效服务决策。二是继续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支持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举办“数字经济与智慧转型关键技术”“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应用于实践”等国家级高级研修班,计划培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20人,给予每期经费支持15万元。

  九、关于“建立高质量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规划政策和标准规范建设。制定出台《辽宁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发展规划》,要求全省各级政府完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推动政务数据资源有序汇聚共享,依法开展数据治理和应用,有效支撑数字政府管理下的全域数字赋能。编制《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编制规范》《公共数据质量评分标准》《公共数据分类分级指南》《公共数据规范:法人》等各类数据标准规范,推动构建全省一体化大数据标准规范体系。

  (二)加快安全体系建设。组织367家企业开展工业控制系统安全自查,发现安全漏洞67个,及时给予技术处理。航天新长征大道“长征云”等企业通过等保三级测评。沈大网联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智能网联车云身份认证等2个项目获评工信部车联网身份认证和安全信任试点示范。

  十、关于“着力加有利于数字化制造发展的制度安排”的建议

  (一)推动建立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起草了《关于成立辽宁省政务数据共享协调小组的通知》,正在按规定程序,推动成立由省领导任组长、省中直50余个委办局为成员单位的省政务数据共享协调小组,统筹推进政务数据归集、治理、共享、应用等共享工作。

  (二)推动政务大数据与产业大数据整合。起草了《辽宁省大数据条例(草案)》,统筹推进各类数据资源汇聚利用,提升工业大数据价值挖掘和系统解决能力,丰富应用场景,推进深度应用,扩大数据资源规模,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保护市场主体合法财产权益,推动构建数据收集、加工、共享、开放、交易、应用等数据要素市场体系,促进数据资源有序、高效流动与利用。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展数据汇聚治理、分析挖掘和开发利用,基于全省一体化数据资源管理系统中高质量政务数据资源,面向制造业的数据需求,设计数据模型并开展数据融合,建设专题数据库,推进政务大数据和制造业大数据的有效整合。

  (三)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工具发挥政策协同效应。一是财政资金方面,2021年,利用“数字辽宁 智造强省”专项资金,支持沈阳中科博微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等53个项目,资金奖励27863万元。二是税务方面,今年国家出台了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的部分,在原基础上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对制造业等六行业企业增值税存量留抵税额7月起办理一次性全部退还,小微企业及制造业等六行业企业增量留抵税额按月全额退还;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进一步提高到100%。三是金融方面,2021年省金融监管局、省科技厅、省财政厅联合出台《关于优化财政金融服务 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帮助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需求和对接资本市场。协调金融机构对有融资需求的科技型企业进行贷款额度评估,帮助企业完成融资支持。

  (四)推进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连续两年,遴选33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包括沈阳自动化所“中科云翼”、航天新长征大道“长征云”等3个跨行业跨领域平台,紫光中德输配电等12个行业级平台,沈阳科网通信MachinePlus工业设备智能运维等10个专业型平台。截至目前,平台服务企业3万户,接入工业设备30万台(套)。航天新长征大道长征云安全生产监管解决方案、营口天成消防公司面向安全生产的天成智慧安全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等一批项目获评2021年工信部工业互联网领域试点示范。

  (五)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制造业企业合作。沈阳安新自动化控制有限公司与辽宁红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安新云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沈阳中科奥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辽河油田分公司合作的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油井远程监测与优化控制平台创新应用、沈阳精锐数控机床有限公司与沈阳航空制造有限公司合作的航空结构件数字化智能加工车间管控系统创新应用获评工信部2021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典型案例。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系列重要文件精神,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工作。

  一是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开展数据化工作试点,通过建立监测网络,利用自然产生的工业运行数据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等情况,开展为企业增信等金融服务工作。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开展工业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在企业生产过程优化方向、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方向、产业链供应链管控方向开展试点示范。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组织开展数据确权和分类分级管理,探索制定工业大数据交易规则,在铁西区谋划建立辽宁省工业大数据交易平台。

  二是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加快应用场景市场化,已建成的320个场景在同行业企业复制应用,对1453个应用场景需求给予支持,推动场景转化为项目。推动服务诊断转化为项目,继续开展服务诊断,注重诊断结果运用,转化为企业项目后,再给予服务提供商资金补助。加快发展智能装备,支持发展具备网络通信功能的卧式加工中心、柔性加工中心等高档数控机床;支持发展搬运、切割、焊接等工业机器人,矿山、水下等特种机器人;支持智能仪器仪表、智能传感器,流程工业用温度、压力、流量等智能仪器仪表等。

  三是坚持分类施测。对于企业,坚持“一企一策”,大企业,加快实现数字技术全覆盖。确定100个重点培育的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企业。制定我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评定标准,开展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认定工作。中小企业加快上云用数赋智。对于行业,实行“一行一策”,装备制造业,推进汽车制造、航空装备、船舶及海工装备、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数控机床、医疗器械设备、重大成套装备等企业开展生产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对于供应链,按照“一链一策”,推动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企业间研发、生产、服务等各类资源,打造智慧供应链。对于产业集群,按照“一群一策”,推进标识解析、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集群内深度应用,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机床零部件等生产能力,试点建设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集群”。对于工业园区,实施“一园一策”,推进沈阳中德产业园创建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

  四是加强平台体系建设。构建一个综合平台、若干专业平台等协同发展的平台体系。综合平台,建设辽宁省工业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产业链运行监测、重点项目管理、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功能。专业平台,省工信厅智能辅助办公决策平台,年底前上线。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标国家标准,选择10个左右省级平台重点培育,争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提高工业APP开发能力,扩大平台服务企业、接入设备数量。明年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100个,培育20个以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APP。

  五是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围绕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等发展重点,强化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同时抓好东北大学、沈阳自动化所等省内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推动一批项目落地。落实省政府与华为、移动、联通、电信、奇安信等公司合作,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5G应用、网络安全、数字化赋能等领域有显著突破。继续开展对接交流等活动。围绕工业软件、企业数字化网络化等主题,召开6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接交流会和铁西智能制造伙伴对话。筹备2022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半年完成大会总体策划、方案制定等工作。争取国家级高水平会议、赛事在大会期间举办,邀请图灵奖获得者等高水平专家参会,提高大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六是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支持工业企业开展内网改造,组织20家左右企业开展5G全连接工厂试点建设,10个以上产业园区开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组织开展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试点,建立重点联网工业企业清单。推进沈阳计算所、东北大学、大连理工等单位,开展“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研发。依托沈阳仪表所、沈阳自动化所,加快传感器、工业模组的研发和产业化。建立规上工业企业上云台账,加强企业上云用云成效评估。奖励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推广应用,对接入企业、工业设备等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制定企业上云用云资金政策,推进企业上云用云。

  以上是对您建议的答复,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接下来,我们将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引导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时,充分考虑您的提案。同时,请您一如既往,继续对我们的工作予以关心和帮助。再次感谢贵单位的支持!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2年6月13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