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加强数字赋能制造业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建议》(第1421039号)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4-09-30 15:05:18
  • 编辑: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管理员
  • 来源:办公室

王力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数字赋能制造业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①征集场景需求。建立了制造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数据库,线上征集企业数字化应用场景需求1300余个,撮合服务商与企业深化合作。

  ②服务诊断。组织各市和服务商为近2000家企业进行服务诊断,推动1973户企业参加两化融合评估诊断,820户企业参加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遴选确定2023年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594家。

  ③智能工厂。新增沈阳名华模塑、沈阳富创等120个省级数字化车间、65个智能工厂,全省累计数字化车间达到222个、智能工厂达到115个。大连亚明汽车部件等7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工厂,沈阳三生制药智能在线监测等40个场景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④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新增重点培育的沈阳三生制药、大连机车等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企业23家,全省累计达到53家。我省入选工信部数字化转型贯标工作试点省,制定完成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工作方案。

  ⑤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沈阳、大连成功入选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沈阳市与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组建了沈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今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揭牌成立),加大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力度。

  ⑥表彰激励。沈阳市入选2022年度国家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成效明显市(州),已连续两年获国务院表彰激励。遴选确定沈阳市铁西区、大连市金普新区、营口市西市区、锦州市太和区、朝阳市龙城区5个县(市、区)为2022年我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成效明显县(市、区),获省政府表彰激励。

  (二)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组织开展省本级“揭榜挂帅”、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2项,投入财政经费8610万元,强化了工业CAE软件、工业网络智能化异常感知等关键技术攻关与创新产品研发。面向工业、交通、能源等领域,运用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为我省数智化转型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为进一步优化布局,重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活动的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支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辽宁有限公司组建辽宁省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强科技成果撮合对接,梳理发布一批工业软件高转化价值科技成果,引导省内企业“揭榜”转化。

  (三)做好人才培养引进

  1.完善数字化人才教育体系。

  坚持育人为本。着力提升数字经济相关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制定《辽宁省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能力提升实施方案》等方案,建立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导师培训体系、优秀导师和团队建设体系。坚持需求导向。优化数字经济相关人才培养布局结构。制定《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组织高校根据发展定位、办学特色、社会需求等,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构建服务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坚持开放合作。支持高校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组织培养单位制订联合培养方案,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持高质量人才培养。探索分类建立东北高校协作平台,深化学术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

  2.优化人才挖掘使用路径

  一是建立人才需求调查发布机制,每年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分区域、分行业、分领域开展人才需求调查,及时发布人才需求目录。二是畅通引才“绿色通道”,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自主权,由用人单位“自定方案、自编计划、自设条件、自主招聘”。支持用人单位采取考核方式现场签约,招聘引进博士和急需紧缺专业硕士毕业生。三是动态调整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结构比例,普遍提高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5个百分点、拓宽人才引进空间,支持事业单位设置流动岗位,采取顾问指导、挂职兼职、项目合作、“项目+团队”、“带土移植”等方式柔性引进人才和研发团队。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快数字赋能,推动企业智改数转

  1.加快数字技应用,推广转型成功案例

  一是发挥应用场景驱动作用。利用平台征集、发布企业应用场景需求,线上征集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解决数字化难点。组织开展省级优秀场景评选、编制典型应用场景案例集等工作。二是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完善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规范,深入县区、走进企业,推动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年底前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超过400个。三是培育优质数字化服务商。加强对服务商的评估评价,培育一批行业经验丰富、工程实施能力强,有行业成功案例,能够持续稳定为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开发集成一批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组织精准对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组织开展对接交流活动。加强精准对接,围绕装备制造、电子、消费品等行业,以及5G、智能制造等领域,召开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接交流会等活动,促进服务商与重点企业、产业集群、重点园区精准对接,复制推广数字化转型模式。

  二是加强产业链、产业集群合作。推动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借助龙头企业的平台能力和技术基础,实现订单、设计、生产、供应链等多方面协同发展。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上下游配套、开放应用场景和技术扩散等方式,带动中小企业加快核心业务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强链补链能力,推动产业链、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

  (二)深化数字化转型科技赋能

  根据工业软件企业发展特点规律,瞄准工业软件高成长型科技企业,持续培育符合或接近上市标准的科技企业,有针对性地做好科技金融等服务。实施“千人进千企”活动,首批选派300名科技专员进企业、进园区,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人才和服务等难题。

  (三)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1.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

  一是加强数字经济学科专业建设。支持高校结合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与企业联合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推动高校深化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数字经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统筹“双一流”建设资金支持数字经济相关学科发展。二是深化数字经济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面提升课程教学水平。三是完善数字经济职业教育平台。鼓励职业院校新增智能控制、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建立数字工匠培育库,建设数字技能人才培育机制,开展数字经济职业技能培训。

  2.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渠道

  加强引才政策支持,对新引进的国家级人才计划人才直评特聘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对引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人才直接评聘相应级别职称,支持柔性引进人才在辽参加职称评审,允许人才自主选择参保地。吸引集聚外国人才,通过以才引才、平台引才、活动引才的“三引”模式,发挥引智基地等平台作用,深度参与省内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4年6月12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