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加快提升我省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建议》(第1421136号)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4-09-30 14:54:00
- 编辑: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管理员
- 来源:办公室
高云鹏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提升我省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
5G工厂。确定重点推进的中航沈飞民用飞机、大连华锐重工等20个5G工厂,全省累计达到40个。鞍钢齐大山铁矿、嘉里粮油(营口)等8个工厂入选工信部《2023年5G工厂名录》,数量居全国第8位。推进沈阳中德产业园、大连金普新区等15个产业园区开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
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重点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4个,全省累计达到87个。鞍钢“羽嘉”、大连航天新长征大道“长征云”获评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东北地区“零”的突破。新增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7个、“星火•链网”骨干节点2个,全省二级节点达到40个、骨干节点达到3个。
(二)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深入开展供需对接。征集场景需求。建立了制造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数据库,线上征集企业数字化应用场景需求1300余个,撮合服务商与企业深化合作。开展服务诊断。组织各市和服务商为近2000家企业进行服务诊断,推动1973户企业参加两化融合评估诊断,820户企业参加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遴选确定2023年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594家。
培育典型试点示范。新增沈阳名华模塑、沈阳富创等120个省级数字化车间、65个智能工厂,全省累计数字化车间达到222个、智能工厂达到115个。大连亚明汽车部件等7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工厂,沈阳三生制药智能在线监测等40个场景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培育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新增重点培育的沈阳三生制药、大连机车等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企业23家,全省累计达到53家。我省入选工信部数字化转型贯标工作试点省,制定完成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工作方案。
争取各类表彰奖励。沈阳、大连成功入选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沈阳市与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组建了沈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今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揭牌成立),加大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力度。沈阳市入选2022年度国家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成效明显市(州),已连续两年获国务院表彰激励。遴选确定沈阳市铁西区、大连市金普新区、营口市西市区、锦州市太和区、朝阳市龙城区5个县(市、区)为2022年我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成效明显县(市、区),获省政府表彰激励。
(三)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组织开展省本级“揭榜挂帅”、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2项,投入财政经费8610万元,强化了工业CAE软件、工业网络智能化异常感知等关键技术攻关与创新产品研发。面向工业、交通、能源等领域,运用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为我省数智化转型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为进一步优化布局,重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活动的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支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辽宁有限公司组建辽宁省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强科技成果撮合对接,梳理发布一批工业软件高转化价值科技成果,引导省内企业“揭榜”转化。
(四)做好人才培养引进
1.培育未来工匠,促进产教融合发展。
实施“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工程。2023年通过“资格推荐+文化考试+技能考核”方式面向一线企业员工录取“匠苗”136名,“一匠一案”开展“匠苗”培育。通过以师带徒、工匠传承、工学交替、训育结合的方式为辽宁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成为大国工匠潜质的企业高技能人才,为“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组建市域产教融合体。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组织各市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由园区管委会牵头,政府、央企、地方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多方参与,组建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市高新区等20个市域产教联合体。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加快推进我省优势产业创新升级,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组建20个由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校牵头,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2.优化人才挖掘使用路径
一是建立人才需求调查发布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分区域、分行业、分领域开展人才需求调查,及时发布人才需求目录。二是全力支持我省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领域高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积极举办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研修班、在线教育,其中对入选国家级或省级的高级研修班,给予重点支持和适当的经费资助。三是通过组织和组建专家服务团,征集传统制造业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相关服务需求,充分发挥专家服务活动示范和带动作用,深入基层切实提供精准服务。四是积极鼓励各类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开拓传统制造业企业对数字化、智能化需要的高层级人才招聘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招聘、猎头、服务外包等措施,提供全方位服务。
(五)强化金融支持力度
省委省政府与中央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召开金融机构恳谈会,引导银行、保险、证券类机构重点对我省科技类企业、制造业企业加强资金扶持。出台了《省金融监管局推进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实施“金融+”战略,为辽宁科技创新、制造业企业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推广“辽科贷”“辽知贷”系列产品,实现了线上申请、自动审批、随借随还,支持新推出“辽股贷”“辽融贷”等适用产品,“辽”系列信贷产品累计投放近300亿元。
发挥科技担保公司服务优势。2019年起,我省先后批设成立沈阳、大连、鞍山、盘锦、朝阳等5家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截至2023年末,5家科技融资担保公司本年新增担保额73.2亿元,同比增长51.9%;在保余额63.3亿元,同比增长45.7%;年平均担保费率0.8%。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快数字赋能,推动企业智改数转网联
1.加快数字技应用,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
一是深化“5G+工业互联网”应用。推进5G-A、5G轻量化(RedCap)和工业PON等新技术应用,推进5G工厂、“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二是扩大标识解析、“星火•链网”应用规模。支持整零共同体龙头企业等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提高“星火•链网”(沈阳)超级节点公共服务能力。组织节点企业与工业企业等对接,扩大应用规模。三是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贯标工作,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100个。
2组织供需对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发挥应用场景驱动作用。利用平台征集、发布企业应用场景需求,线上征集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解决数字化难点。组织开展省级优秀场景评选、编制典型应用场景案例集等工作。二是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完善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规范,深入县区、走进企业,推动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年底前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超过400个。三是培育优质数字化服务商。加强对服务商的评估评价,培育一批行业经验丰富、工程实施能力强,有行业成功案例,能够持续稳定为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开发集成一批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3.开展交流活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组织开展对接交流活动。加强精准对接,围绕装备制造、电子、消费品等行业,以及5G、智能制造等领域,召开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接交流会等活动,促进服务商与重点企业、产业集群、重点园区精准对接,复制推广数字化转型模式。
二是加强产业链、产业集群合作。推动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借助龙头企业的平台能力和技术基础,实现订单、设计、生产、供应链等多方面协同发展。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上下游配套、开放应用场景和技术扩散等方式,带动中小企业加快核心业务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强链补链能力,推动产业链、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
4.深化数字化转型科技赋能
根据工业软件企业发展特点规律,瞄准工业软件高成长型科技企业,持续培育符合或接近上市标准的科技企业,有针对性地做好科技金融等服务。实施“千人进千企”活动,首批选派300名科技专员进企业、进园区,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人才和服务等难题。
5.加大资金支持,强化金融赋能
发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项目积极申报各类符合条件的奖补资金。推进银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金融+大数据”模式,调整企业和项目信用评估模式,为企业创新转型增信。积极引导科技融资担保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降低担保费率,为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提供融资增信支持。
(二)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1.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
一是加强相关专业建设,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微电子、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领域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专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服务传统制作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二是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主动适应智能制造相关行业发展趋势,持续遴选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着力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智能制造相关行业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渠道
鼓励和支持传统制造业企业符合条件的智能化、数字化领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申报“兴辽英才”计划项目,按照规定兑现相关奖励和待遇。加强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有效性,推动行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支持装备制造企业与技工院校深化校企合作,通过“订单班”“定向班”等方式,精准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4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