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加快人工智能在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建议》(第1431220号)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25-08-28 11:30:57
  • 编辑:省工信厅管理员
  • 来源:办公室

王瑞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人工智能在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建议收悉。建议全面分析了我省人工智能在制造业融合方面存在的现状问题,从关键技术创新、政策支持、标准规范建设、应用融合等多维度提出了极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对解决“卡脖子”难题、深化应用场景、构建创新生态等方面的深刻见解,我们深受启发,将认真吸纳。现结合部门职能,综合相关省直部门的协办意见,就建议内容答复如下: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驱动力,其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辽宁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人工智能的决策部署,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

  一是推动工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辽宁已建立707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514家工业企业进行智能制造评估达到三级及以上水平,8家企业入选工信部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64个场景获评国家级优秀场景。截至2024年底,全省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3.9%,位列全国第13位,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6%,位列全国第10位。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4个,服务企业7.5万家。建立产业大脑培育库,首批10个项目入库。沈阳、大连、盘锦、抚顺获评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二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在需求预测、产品设计、智能分拣、设备健康管理、机器视觉质量检测、智能决策、数字孪生等领域形成广泛的应用场景。鞍钢集团关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建设国内首个选矿“黑灯工厂”,实现从原矿到铁精矿,运输、加工、检测全过程无人操作。沈阳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建成行业内最先进的“灯塔工厂”,打通了采购、运营、生产、质量、物流、库存等环节,真正实现了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全数字驱动。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打造数字化柔性生产线,实现工艺、质量、物料全过程优化控制、智能调度、状态监控、质量管控,推动了架构物料转运及制造方式的变革。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激光雷达机器视觉、北斗高精三维定位等技术实现堆取料机自动化无人运行。

  (二)持续布局完善网络基础设施

  我省作为东北地区的经济与工业中心,网络基础设施布局紧密围绕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核心节点,覆盖全域的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一是建设工业互联网体系。截至2024年底,5G基站13.9万个(全国排名第14位),同比增长30.2%,全省已建成开通5G基站总数突破10万个。截至2025年3月末,每万人5G基站数33.5个,比全国水平(31.2个)高2.3个,排全国第13位。在工业算网体系建设方面,我省拥有国内首个“星火·链网”骨干节点(营口)和东北唯一的“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沈阳),“星火·链网”骨干节点上线3个。我省上线运营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达到40个,数量位居全国第3位,实现全省14个城市及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全覆盖。二是打造重点示范园区。沈阳中德装备园、和平区、沈北新区入选工业互联网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连金普新区华为大连人工智能中心、中国移动超大型数据中心投入使用。同时,我省重点培育了27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开展了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推动工业互联网向产业园区落地普及。

  (三)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创新

  一是强化科教资源供给。我省科教资源丰富,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科研力量主要有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团队共114个,其中采用大模型研发的院士团队9个,主要研究方向聚焦在智能制造、智慧矿山、智慧化工等领域。二是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东北大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在相关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究方面代表国家水平。三是加快大模型研究等前沿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领域研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的基于知识图谱和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化学工程师”,构建首个化工领域知识图谱,训练首个化工领域大模型,获批成为联合基金类项目。东软集团采用自主可控技术架构进行设计研发的领智大语言模型,主要为面向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行业应用的基础模型,具有流畅的自然语言生成和理解能力、极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现已应用于医疗、医保、社保、政务等领域。同时,我省在自然语言处理等前瞻性基础研究方面也成效显著。大连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大连研究院通过与信华信等企业展开合作,从软件开发领域数据集提取出数据,训练软件开发大模型,提高生成式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在软件开发领域的应用能力,破解了代码生成、代码补全、多语言注释翻译、业务需求理解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四)培育工业应用场景

  我省具备完备的工业体系,覆盖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等全链条,人工智能赋能工业领域的场景丰富,发展人工智能的潜力巨大。一是打造工业应用场景。征集和遴选全省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626个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场景建设需求。其中,生产制造类467个、经营管理类61个、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类34个。二是推动大模型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部署。重点面向装备、石化、冶金等行业,高度重视大模型的功能性、可靠性及易用性,引导自主可控大模型优先应用,加快推动特色化行业应用大模型落地应用,致力于构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双向赋能的产业创新发展新格局。目前,沈阳、大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发布10个AI大模型重点项目,未来计划联合业界伙伴资源陆续发布青阙工业产品表面缺陷检测大模型、仿生机器人大模型、面向农业全生命周期管控的智慧农业大模型、针对肿瘤心脏病的大语言模型等14个大模型,满足省内产业对大模型更广泛的需求。三是推动省内领军企业人工智能及大模型研发攻关。新松公司在机器人视觉、环境感知等关键技术上已取得重要突破,其自主研发的中厚板智能焊接机器人系统已成功应用于葛洲坝集团、深中隧道等国家重大工程。东软集团在AI医疗领域自主研发的多模态医疗人工智能平台与辅助诊断系统已覆盖846种常见病,构建了包含96万个医学术语的知识图谱,并在数十家医疗科研及服务机构开展示范应用。

  二、下一步工作

  我省将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石化和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和优质特色消费品工业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及重点产业集群,以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夯实制造业数转赋智基础,构建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全流程体系,推动重点领域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创新人工智能终端产品应用推广,完善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夯实制造业数转赋智基础

  一是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工业互联网体系,提高5G-A、OTN、50G-PON在工业制造等重点场景接入比例,打造一批示范万兆工厂、万兆园区。扩大“5G+工业互联网”应用规模,持续开展国家5G工厂项目入库,推动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提升算力赋能能力,支持优先使用本地自主算力开展工业大模型、机器人等研发应用。二是发挥国家级双跨平台引领作用,持续打造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争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落地辽宁,加快二级节点建设,支持企业云化改造,加速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进程。三是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鼓励梯度建设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和领航级智能工厂。培育一批深耕各产业集群、服务能力强的本地服务商。推进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

  (二)构建制造业全流程智能体矩阵

  一是打造制造业全流程智能体。建设高质量工业数据集,推动大模型向智能体演进,打造覆盖制造业全流程的研发设计智能体、中试验证智能体、生产作业智能体、运营管理智能体等智能体矩阵。二是建设重点集群产业大脑。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分行业分批次构建产业大脑。推动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与产业大脑建设单位深入合作,建设高质量公共数据仓、行业数据仓、企业数据仓,打造人工智能垂直领域大模型。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和政府侧、产业侧、企业侧数据互通共享,实现政策精准服务、企业创新变革、集群生态优化。

  (三)加速产业集群提质升级

  一是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加速绿色石化、工业母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航空、船舶等国家先进产业集群打造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二是赋能传统产业升级。面向钢铁、菱镁等传统产业领域,围绕‌钢材检测、废钢分类、矿产资源监管、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等应用场景,推动智能排产调度、柔性化生产制造等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牵引,淘汰低端低效的老旧设备,推动传统制造企业生产线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安全化生产。三是壮大新兴产业发展。面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围绕装备故障分析、精密传感器封装等应用场景,推动人机协同制造、虚拟验证与中试等技术研发应用,鼓励人工智能企业与工业软件、智能制造等企业融通,广泛开放应用场景。

  (四)创新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

  一是发展垂直领域模型。围绕化工、冶金、高端装备、航空、船舶、机器人等领域,加速培育融合行业数据集的垂直领域大模型。围绕轻工、医药等领域,做精细分场景专用模型。推广轻量、高效、易部署的中小型模型。二是创新人工智能装备。鼓励智能硬件产品研发应用,支持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等关键零部件发展,加速高端装备推广,支持智能安防设备、智能保育康复产品、智能可穿戴设备、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产品部署。

  (五)完善产业融合发展生态

  一是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人工智能领域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产业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一批“人工智能+制造”行业解决方案和产品应用推广。依托沈阳、大连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支持华为联合各地高校、企业等建立市级人工智能赋能中心,构建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原生应用创新生态。二是引育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推动国家级双跨平台、自动化服务企业向人工智能服务升级。发挥华为辽宁区域总部引领作用,支持引进头部人工智能服务企业在辽建立区域总部,带动人工智能服务产业发展。依托中科院驻辽机构、东北大学等大院大所科研和场景优势,围绕原材料、消费品、装备等领域培育一批垂直领域大模型供应企业。围绕传感器、高端芯片和CAE等优势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三是支持AI+制造示范企业。支持鞍钢等领军企业开展全流程人工智能赋能建设,打造一批可推广的流程工业典型示范案例;支持大连冰山、沈鼓、微控等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推广“设计—智造—服务”经验,打造一批离散制造人工智能应用典范。建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征集、筛选、发布机制,常态化开展场景需求与技术供给精准对接,围绕重点产业集群,拓展“人工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推动成功经验复制并推广。四是加速人工智能人才引育。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人工智能重点领域人才和团队来辽创新创业。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培训“下沉”到企业,有序组织工业规上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创新型企业“首席智能官”开展人工智能技术专业培训,鼓励参与HALP、HCIE-AI认证,培养一批具备产业落地经验的人工智能工程师、跨领域解决方案专家和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五是建立产业基金支持体系。支持依托现有产业基金,探索建立“集群+基金”运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产业集群投资力度。丰富政策补贴维度,对升级部署5G-A基站、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并打造成标杆示范的项目给予支持,支持围绕工业软件、自主可控解决方案等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针对使用国产算力赋能行业应用的创新主体给予资金支持。

  联系人:陈道鹏

  联系电话:024-86892497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5年6月5日

附件下载: